农村金融研究

金融服务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专题

  • 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乡村振兴与金融支持:一个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解读

    胡雅淇;林毅夫;

    金融如何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是事关共同富裕目标能否有效推进的重要议题。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看,一方面,金融要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作用,既要因地制宜地与产业结构相匹配,又要与基础设施结构以及其他制度结构相匹配;另一方面,在共同富裕目标导向下,乡村振兴的推进既要按照“要素禀赋结构-产业结构-制度结构”的路径提升效率,又要注重建立收入的再分配机制以促进公平。因此,为推进共同富裕,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一是要考虑金融体系自身的完善,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有效畅通;二是要增强与当地产业的适配度,推进金融的供给侧改革,提供符合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三是要完善农村金融发展所需要的配套制度体系,使得金融体系更好地发挥作用;四是要通过财政和政策性金融支持乡村建设等公益属性的措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同时将资源向农业农村适当“转移倾斜”;五是加强金融服务不同类型农户的广度和深度,助力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2023年01期 No.514 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660 ]
  • 不同农户群体视角下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分化演进、关键因素与思路举措

    尚旭东;杨丽;郑庆宇;

    聚焦不同农户群体分化演进和增收举措,对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契合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基于国家统计局收入数据和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农户入户调查数据,对不同收入组别、不同类型农户分化演进脉络进行分析。不同收入组别农户呈现绝对收入差距扩大、相对差距先增后减、差距逐渐缩小等趋势。对于不同类型农户,收入视角下农户分化演进呈现出工资性收入贡献与分化后属性强化的特征,即务农收入占比下降推动纯农户渐进分化为兼业农户,而工资性收入增加助推兼业一型农户向兼业二型农户分化,并进一步强化纯务工型农户属性。文化健康消费视角下农户分化演进呈现出保险支出增加、卫生支出下降、教育支出强化的趋势。而多元化因素耦合共生影响是导致不同群体增收差异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不同农户群体增收致富的思路和举措。

    2023年01期 No.514 1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2 ]
  • 商业银行精准服务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以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例

    王全刚;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重中之重是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但渠道不足、增信缺乏、信息孤岛、数字鸿沟等短板问题依然突出,金融服务农民农村门槛高、成本高、效率低、精度低,亟需进一步改进提升。立足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际,论文重点研究商业银行精准服务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首先,阐释金融服务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中的发展背景、主要功能和现实挑战。其次,结合浙江实际,深入分析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过程中涌现的重点需求,并研究提出金融服务的重点和难点,归纳总结经验启示。最后,从“渠道、数据、产品、场景、队伍、宣传、政策”七个维度,系统提出金融精准服务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与相关建议。

    2023年01期 No.514 3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02 ]

数字普惠金融专题

  • 数字普惠金融、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增收——基于2011-2020年30个省域面板数据

    邹新阳;姚清霞;

    论文利用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及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和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新型城镇化在数字普惠金融和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可通过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使用深度的促进作用最大,覆盖广度次之,数字化程度的促进作用最小。因此,为促进农民增收,不仅要全面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完善农村地区的数字化基础设施,还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2023年01期 No.514 4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52 ]
  •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信用社存贷差变动的影响

    王重润;高玮;赵冬暖;

    论文利用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以及北京大学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以存贷增量差为被解释变量,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信用社系统(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存贷差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导致农信社存贷差变化缩小,在其子维度中,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影响较为明显;在东中部地区以及基础设施水平较高地区,农信社存贷差缩小明显;市场竞争加强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信社存贷差缩小的影响。农信社应加快自身数字化转型,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同时要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有助于缩小存贷差,提高金融服务能力。

    2023年01期 No.514 5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397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绿色金融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机制——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研究

    吴平;张洪瑞;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论文以绿色金融为出发点,构建2011-2020年全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试从政府和市场两个角度厘清其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机制,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对影响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发展有助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并通过政府影响机制和市场影响机制两个渠道作用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绿色金融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程度呈现出东部最大、西部最小的格局,且东部地区的影响程度远大于中西部地区。

    2023年01期 No.514 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21 ]
  • 乡村振兴背景下财政涉农扶贫资金政策有效衔接的关键环节和路径选择

    于海龙;李成明;

    论文立足于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方位,通过对财政涉农扶贫资金政策的梳理和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理论观点的综述,构建了资金政策有机衔接的路径、分析框架,在深入分析资金政策供给端和需求端关键环节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论文建议,总结借鉴我国扶贫经验,进一步科学评估财政涉农扶贫资金政策,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调整目标,在资源配置、支持对象、支持重点、支持方式等方面做好衔接,坚持巩固与振兴并重,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支持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益。

    2023年01期 No.514 7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6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