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研究

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

  • 数字人民币时代我国稳定币发展策略:构建风险防控、价值锚定与跨境支付新体系

    陆岷峰;孟添;欧阳文杰;施亚东;

    论文基于数字人民币(e-CNY)进行试点且大范围推广的背景,探讨我国稳定币的发展策略,从风险防控、价值锚定以及重构跨境支付体系三个维度,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稳定币的发展路径。针对稳定币的风险防控,提出包含实行白名单准入、实时全额结算系统以及区块链交易溯源系统在内的全方位风险防控体系。在稳定币价值锚定方面,在探讨主权信用锚定与混合锚定模式基础上,提出依托国家主权信用和外汇储备来增强中国稳定币的市场信心。对于重构跨境支付体系方面,主张通过参与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以及设计离岸市场“数字自由账户”机制,不断提升跨境支付的效率与安全性。与此同时,深入分析数字人民币与稳定币的协同基础与发展逻辑,强调了二者在技术、政策以及市场层面具有明显的互补优势。研究表明,论文提出的发展方案,能够有效地缓解私营稳定币的价值波动风险,为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025年07期 No.544 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下载次数:388 ]
  •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风险管理金融工具采纳行为是否存在同群效应?

    王迪;李明亮;孔荣;

    基于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地调查数据,实证检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风险管理金融工具采纳行为的同群效应与作用机理,探究金融素养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风险管理金融工具采纳行为存在显著的同群效应,同群采纳率对个体采纳金融工具呈显著正向促进关系;机制检验结果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信息传递和收益渴求是同群效应的重要作用机理;调节效应分析表明,金融素养在同群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风险管理金融工具的采纳过程中存在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异质性分析表明,从不同群体来看,年轻经营者受同群影响更大;从所处空间来看,处于非平原地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同群效应更显著;从不同规模来看,微型和小型主体受同群影响较为明显;从不同类型经营主体来看,养殖经营主体风险管理金融工具采纳行为受同群示范影响较为强烈。研究结论对进一步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风险管理水平、保障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7期 No.544 1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下载次数:74 ]

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

  • 绿色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涵逻辑、现实挑战及发展路径

    闫翠翠;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我国新发展理念的绿色生产力,绿色金融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服务保障。论文立足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底色,以中国人民银行对绿色金融“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政策界定作为理论引领,全面明晰现实挑战,构建绿色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三大内涵逻辑与五大发展路径。基于绿色金融“资源配置功能”“风险管理功能”“市场定价功能”,厘清绿色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逻辑、安全逻辑、实践逻辑,拓展绿色金融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交互边界。针对当前绿色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现实挑战,应在健全协同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构建全面可靠的信息披露机制、完善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体系、建立运行高效的产品市场体系、推动深化交流的国际合作机制五个方面谋划发展路径,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2025年07期 No.544 2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下载次数:229 ]
  • 金融赋能科技创新的政策效果评估研究——来自科技金融结合试点的经验证据

    周志强;

    论文以2011年和2016年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20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聚焦“金融赋能科技创新”的政策逻辑,构建了科技金融结合水平指标体系,测算了各城市科技金融结合水平。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评估了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城市科技金融结合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试点政策对金融赋能科技创新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即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科技金融结合水平。在进行事前趋势检验、异质性处理效应分析、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机制分析发现,试点政策的作用路径包括财政支持的创新激励效应、市场深化的资源配置效应、两者的交互效应以及研发投入的成果转化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试点政策在东部沿海、中部崛起及四线以上城市中影响更为显著。论文最后提出了改进试点政策以增强政策效果的建议。

    2025年07期 No.544 3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下载次数:182 ]

博士生专栏

  • 非农就业对农村家庭财务脆弱性的影响研究

    吕重阳;韩蓄;

    农村家庭是财务脆弱性易发高发群体,非农就业是农户提升风险应对能力的有效途径。论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并检验了非农就业对农村家庭财务脆弱性的影响及内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异质性探讨。研究发现:第一,非农就业能够有效缓解农村家庭财务脆弱性,该结论经过内生性检验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依旧成立。第二,非农就业主要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和强化社会保障双向渠道缓解家庭财务脆弱性,农户数字素养有助于强化非农就业对财务脆弱性的缓解效应。第三,异质性结果表明,非农就业缓解农村家庭财务脆弱性在人力资本更低、社会资本较弱以及财务状况更差的家庭效果更为明显,展现出一定程度的“扶弱”作用。此研究有助于探索农户化债增收渠道,为缓解农村家庭财务脆弱性提供了有益启示。

    2025年07期 No.544 5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下载次数:115 ]
  • 数字经济发展、职业替代风险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

    杨光;马丽;刘婷;王会;

    论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2020年微观数据和地级市层面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和机制,并重点分析了职业替代风险在其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数字经济发展具有就业创造效应和就业替代效应,进而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在高职业替代风险岗位的非农就业农村劳动力,其退出非农就业的可能性更大,继续从事非农就业时的工作时间更长、收入更低,且倾向于转向更高职业替代风险的岗位。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在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需加强针对性职业技能培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建议,以缓解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技术替代冲击。

    2025年07期 No.544 6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下载次数:108 ]
  • 下载本期数据